close

                              海德格和漢娜‧鄂蘭的師生戀

      如果對哲學稍有涉獵就知道這兩位地位和沙特與西蒙並駕齊驅的二十世紀德國哲學大師。她()們曾是師生關係也曾是床上的情侶,而且鄂蘭還當了小三。

Heidegger_4_(1960)_cropped.jpg

                                            海德格 像

th.jpg

                                     年輕時的鄂蘭 像

  海德格,馬丁(Heidegger, Martin 1889-1976),著有《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 1927)等,他應該是解釋「存在這個問題」(Seinsfrage)用力最深的哲學教授,1928年繼現象大師胡塞爾(Husserl, Edmund 1859-1938)在弗萊堡(Freiburg)大學的講座,1933年擔任校長,就在此時加入納粹黨,一度影響他的學術地位。       

      鄂蘭,漢娜(Arendt, Hannah 1906-75)出生德國的著名美國社會和政治理論的大師,著有《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1951)等,她對於群眾、民主、社運等極有獨到見解,也是哲學史上重要的人物。

      1924年鄂蘭18歲,進入法國馬堡(Marburg)大學,老師是35歲的知名教授海德格。一個自幼孤單(13歲母親就改嫁了),詩如齊克果(KierKegaard)的多愁善感的猶太少女,立刻吸引了中年有家室及二個兒子的老師。於是發動了情書攻勢,四天後發出第二封(改稱親愛的),二週後的信箋顯示他們有了性關係。

   為了避人耳目,1926年春天,鄂蘭在海德格推薦下,轉學海德堡大學在雅斯培門下攻讀博士學位。雖然海德格不能忘情,時而通信偶有越區約會。但不久在1928年初,海德格由雅斯培密告中得知,他的小情人已和她們同班同學馮,維澤(Benno von Wiese)暗通款曲,但只維持了1927-28。她可能只是想藉此取代她的不倫戀。

   但1929年,她正式和同是海德格的學生史特恩結婚了。史特恩也是猶太人,1933年初史特恩逃亡巴黎,他們的婚姻便因而中止。鄂蘭1933年因為海德格加入納粹黨,使她決心離開德國。1936她在巴黎愛上同是難民的布魯歇爾(Bluecher, Heinrich),不久鄂蘭成為布魯歇爾太太。1941年移居美國,在數所大學任教。二戰結束後,鄂蘭雖恢復了與海德格的情誼,但也只限於純友誼,雖然鄂蘭有關極權主義的論點應來自海德格的政治傾向以及老公的左傾。

th (1).jpg

                                  老年時的鄂蘭  像

           1970年布魯歇爾去世,1975年12月鄂蘭去世,五個月後海德格跟著死去。從沙特起連讀大哲學家的情史,不禁要說:哲學家看起來也需要用下半身思考的。

 

arrow
arrow

    波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